电话
052-31032491
腓特烈二世,被公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良好的军事统帅之一,被尊称为腓特烈大帝,他曾经战无不胜,却被奥地利的一只杂牌军打败,他们的统帅是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士兵是腓特烈胜利的保障腓特烈时代的普鲁士军队不仅在战术训练上独步欧洲,更形成了一套堪称后世顾问本部雏形的军需总监部制度,担负起诸如选择行军门路和宿营地、构筑野战阵地等技术性任务,以及情报和特工勤务,以减轻最高统帅的肩负。而由于战争在多地同时举行,腓特烈还向那些独当一面的指挥官身边派遣若干侍官长或侍从官——这些相当于厥后的顾问军官的侍从,令整个普鲁士军队可以在辽阔的战线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与普鲁士相比,奥地利的陆军指挥系统相对落伍。效忠于维也纳的军队虽然在武器和他的对手不相伯仲,但在组织上依旧没有挣脱中世纪的发动体系:各地的贵族在自己的统领区域招募士兵,随后再汇聚成军团规模的武装开赴战场。以这种模式组建的队伍一旦与如狼似虎的容克军官团相遇往往一触即溃。履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有一位奥地利将军试图改变这些倒霉的局势,他就是出生于维也纳军旅世家的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
道恩很早便已经洞察到奥地利军队严重缺乏下层的下级军官,而现任的军官又极端缺乏统御素养和指挥能力的弱点。为了调停这些缺失,道恩在公元1751年向特蕾西亚女王王进谏,于奥地利的威尼奴尔斯塔特建立了四年制的特蕾西亚女王军事学院,这些军校至今都仍是奥地利陆军的最高学府。而其首任的校长即是由道恩本人。
虽然道恩元帅在奥地利内部推动的军事革新,受到了大多数贵族及军方守旧派的阻挡,可是道恩强化中央指挥与统一建制革新目标,削减贵族与地方军的比重的事情仍在稳步推进着。普鲁士鲸吞萨克森及在布拉格围困洛林亲王的消息传来,险些无将可用的特蕾西亚女王第一时间从军校里请出了道恩,希望他能够力挽狂澜。虽然深知责任重大,可是道恩更有意放慢脚步,沿途不停的招揽从前线逃回的残兵败将及武装民兵,等到靠近布拉格之时道恩麾下已经集结了一支6万人的雄师,令腓特烈不得不从围困布格拉的军队之中抽出3.5万精锐赶往布拉格不到50公里处的科林,与道恩一决牝牡。科林战役陷入两侧夹击的普鲁士步兵道恩深知腓特烈能征善战,此时从布拉格前线抽调出的更是百战精锐,其中15个营的普鲁士骑兵更是腓特烈多年心血的结晶,战斗力远非自己麾下的杂牌武装所能相比的。
有鉴于此道恩从一开始便选择了以丘陵为主的科林地域作为主战场,易北河加上起伏不平的地形足以抵消进攻方的骑兵优势。而在布阵上道恩针对腓特烈善用斜线战术的特点,同样强化了自己的右翼。果真腓特烈将自己的骑兵集中于战场一侧,试图一举荡平奥地利军队的右翼。但当普鲁士骑兵艰难的克服了枪法精准的波希米亚猎兵的偷袭,越过庞大的丘陵地带之后,才发现自己踏入了一个恐怖的陷阱。
侧翼突击失败的消息传来,腓特烈随即下令全军正面进攻。可是由于阵势崎岖不平,普鲁士军官陆续遭受波希米亚猎兵偷袭,向来训练有素的普鲁士步兵各队伍之间竟然泛起进攻脱节的现象。连挫腓特烈两阵的道恩此时终于亮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占据军力优势道恩可以在顶住腓特烈右翼和中央压制的同时,投入更多的队伍攻击普鲁士人空虚的左翼,而腓特烈的手中却已经没有预备队可供救火之用了。
精锐的普鲁士步兵艰难的在左翼瓦解后顶住了奥地利人的两侧夹击。虽然自知败相已呈。但腓特烈还是下令右翼的骑兵重振队形对奥地利人展开最后一次突击。顶着如林的刺刀突破奥地利陆军第一阵线的普鲁士骑兵终于冲上了战场制高点——克杰佐丘陵。
但面临一直漫延到地平止境的奥地利军第二列、第三列队伍。普鲁士人知趣的撤出了战场。幸好生性审慎的道恩由于担忧有诈而下令全军在入夜后中止追击,这才使得腓特烈得以安稳撤出战场。
科林之战不仅终结了腓特烈自出道以来不败的神话,更令不行一世的普鲁士军队损兵折将。其中精锐骑兵的损失更令腓特烈肉痛不已。
回到布拉格之后,他第一时间解围而去。留在他身后的不仅有无法控制波希米亚的遗憾,更代表着腓特烈在最短时间内打垮奥地利竣事战争计划的永久破产。而特蕾西亚女王收到喜报的第一反映是免去了自己妹夫——洛林亲王前敌总指挥的头衔,改由道恩统一指挥集结于布拉格的雄师。
腓特烈倒霉的日子自此拉开了序幕。参考文献:《条顿悲歌——一口吻读完的德国战史》。
本文来源:欧宝app官网登陆-www.jmyxc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