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的“滋味”在咸酸之外,从东华文学品评家王充说起

发布时间:2022-12-22 00:08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滋味说是中国古代“以味喻诗”的理论。此“滋味”不是美食意义上的滋味,而是指诗的意蕴富厚,耐人寻味,具有强烈的熏染力。 南朝梁钟嵘在《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可是以味喻诗不是钟嵘的首创。 源起东汉时期,王充已有以味喻文的看法。他在《论衡·自纪》说:“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用以比喻名篇佳作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 差别的文章的气势派头、结构、题材虽有差别,作用还是一致的。正如“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

欧宝app官网登陆

滋味说是中国古代“以味喻诗”的理论。此“滋味”不是美食意义上的滋味,而是指诗的意蕴富厚,耐人寻味,具有强烈的熏染力。

南朝梁钟嵘在《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可是以味喻诗不是钟嵘的首创。

源起东汉时期,王充已有以味喻文的看法。他在《论衡·自纪》说:“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用以比喻名篇佳作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

差别的文章的气势派头、结构、题材虽有差别,作用还是一致的。正如“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

”(译:酒和醴气味差别,但喝后一样醉人;百种谷类味道差别,吃了一样以为饱。)王充通过写“味”来说文章,是以味喻诗之说的第一人。王充西晋陆机在他之后,西晋时期,陆机继续此说,在《文赋》中写“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就像用于祭祀的肉汤,缺少五味和谐,如同熟丝做的琴弦演奏的乐曲那样,回味无穷),来比喻典雅而不艳丽的诗。陆机南朝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里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说词藻过多、无真情实感的诗令人生厌。

陆机和刘勰两小我私家说的“味”就是指诗的意蕴、形象和意境的艺术熏染力。比王充的以味论文更进一步,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刘勰系统化钟嵘则把“滋味”看成论诗的原则和尺度,将“以味”这样一个指标生长成为一条原则,不得不说是对前人的飞跃式生长。

欧宝官网app客户端下载

钟嵘的诗歌品评理论和品评实践,都富厚了“滋味”说,使之逐渐系统化。他以“滋味”为尺度,高度赞扬新兴的五言诗,认为五言诗比起四言诗,不仅字数多、容量大,能体现庞大的社会生活,而且“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欧宝官网app客户端下载

五言诗描画出的形象越发鲜明,抒发的情感更为真挚,含有的意境越发优美,“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所以他称五言诗为“文词之要”。钟嵘《诗品》以“滋味”为尺度,钟嵘尖锐品评了盛行于永嘉时期的玄言诗,他认为玄言诗就是只谈玄乎,空发议论的歪诗,缺乏真情实感,没有好的形象,更没有优美的意境。

所以玄言诗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究竟怎样的诗算是有“滋味”的?钟嵘说,要把“风力”和“丹彩”联合在一起。“干之以风力,润文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译:以风骨为主,辞采为辅,风骨与辞采并重。

)要使诗有“滋味”,必须“指事造形,穷情写物”,也就是准确描画事物形貌,抒发深刻情感。钟嵘的“滋味”说,奠基了后世诗论的理论基础。

后世诗论唐代,司空图集其大成,建立“韵味”说,强调“辨于味,尔后可以言诗也”。司空图《诗品》北宋,苏轼很喜欢司空图的诗论,曾说:“其(司空图)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行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酸和咸都是平常所见,而诗的韵味一定在语言文字之外。

苏轼将“其美常在咸酸之外”视为写诗的诀窍。南宋,杨万里也承袭“滋味”说,提出“以味不以形”,作为区别诗歌气势派头、门户的原则。

“滋味”说在文学史上影响较大。历代的作诗者大多将“滋味”说视为程式秘诀。


本文关键词:诗文,的,“,滋味,”,在,咸酸,之外,从,东华,欧宝官网app客户端下载

本文来源:欧宝app官网登陆-www.jmyxcl.com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

电话

052-31032491

扫一扫,关注我们